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产业
马鞍山慈湖高新区工业经济倍增行动计划(2014—2017年)
发布时间:2016-07-07    来源:马鞍山慈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为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根据《马鞍山市工业经济倍增行动计划(2014-2017年)》,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主要目标

  (一)规模总量: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在2013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超过150家。

  (二)重点产业: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以节能环保为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7年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均突破200亿元。

  (三)市场主体:到2017年,营业收入达80-100亿级企业1家,30-50亿级企业2家,10亿级企业10家,亿元级企业40家;到2017年,全区工业企业达到500家以上。

  (四)工业投资:2014-2017年,累计工业投资500亿元以上,其中技术改造投资260亿元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主导产业

  根据慈湖高新区的产业基础和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明确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以产业功能区建设为抓手和支撑,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做大做强新材料产业

  发展思路:充分利用高新区国家“863”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品牌优势和现有的产业基础,继续壮大和优化铁基新材料和新型化工材料领域,加快科技研发和创新,拉长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广新型材料的使用,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结合,着力把新材料产业打造成既支撑高新区经济发展,又代表高新区特色的优势产业。

  发展目标:到2017年,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实现总产值200亿元以上,集聚150家以上企业,亿元以上企业数超过15家,涌现出4-5项国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重点领域:重点发展铁基新材料、新型化工材料领域。铁基新材料领域重点发展铁合金、专用钢、磁性材料、非晶合金(金属玻璃)领域;新型化工材料重点发展生物化工原料和添加剂、特种橡胶、特种纤维、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新一代高温半导体材料、超导材料等领域。

  2.做精做深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发展思路:依托马钢集团、中杭股份、马钢表面技术等企业,充分利用良好的资源和区位条件,借助西班牙艾科洛风电高档齿轮箱、意大利迈特诺特种电缆等重大项目的契机,做大做强新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大幅提高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推进中杭股份智能电网产业园等项目,培育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推动产品向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努力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优势突出、产业链条丰富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发展目标:到2017年,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现总产值200亿元以上,集聚100家以上企业,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企业达到1家,亿元以上的达到12家,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装备集团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建成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高端装备制造集聚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重点领域: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制造领域。新能源装备领域重点发展风电装备、智能电网等;轨道交通装备领域重点发展高速列车、地铁列车的控制系统、轴承、电缆等关键部件;智能制造装备领域重点发展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与试验设备、传感系统和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配件等。

  3.重点培育节能环保产业

  发展思路:不断加强对节能环保企业的引入,在环保装备、新能源装备及关键零部件、输电线路铁塔、高速铁路等领域,集聚了西班牙艾科洛(安徽)装备科技公司、马鞍山方圆动力科技公司、马鞍山市华骐环保科技发展公司、德国易能(马鞍山)大气治理科技公司、意大利迈特诺(马鞍山)特种电缆公司等一批创新能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的高科技企业和项目。同时,鼓励园区原节能环保企业向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引入先进技术,拓展精密和智能仪器仪表、精密机床等领域,提升市场竞争力。面向低碳发展的趋势,围绕循环经济园区的建设要求,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招商力度,加快引入污水处理、大气环保等关键产业环节的研发、生产企业,如易能环保等,并积极与节能环保产业较强的地区(如江苏省)对接,通过产业引入或技术合作,实现产业领域的高端化发展。

  发展目标:到2017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总收入100亿元以上,集聚100家以上企业,亿元以上企业数超过12家,涌现出一批国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地区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发展策略:未来几年,高新区应重点依托现有节能环保骨干企业,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力争在大气治理技术装备、水处理技术装备、垃圾处理技术装备等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同时,加快发展环保新材料产业,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型节能环保企业集团,加快开发化工、电光、建筑的等领域的节能环保材料,培育大气治理材料、污水处理材料、LED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及绿色水泥等环保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

  (二)狠抓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发展

  发挥慈湖高新区在整合产业资源、发展高端产业上的先天优势,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着力提升关键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水平,纵向延伸制造环节产业链,通过做深、做精制造业,推动成熟产业的升级。加快制定优先发展的高增值产品目录,在装备控制系统、智能化仪器仪表(传感器)等关键部件和领域实现突破。扶持区内龙头企业增产扩能,发展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生产高附加值的精细产品。大力推动成熟产业企业开发新产品,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

  (三)加大招商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

  1.围绕主导产业继续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制定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指导政策,按照“两图一案”明确招商的主要对象,有针对性地细化优惠政策,指导招商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招商团队建设和体制建设,建立招商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高效灵活的考核、激励制度。2014-2017年,完成新项目落地120个,其中,新材料产业70个、高端装备产业50个,亿元以上项目确保60个、10亿元以上项目确保10个。

  2.加大重大项目建设力度。建立中长期工业性投资项目库,对国家鼓励类、省“861”计划类、市工业项目导向计划及市重点建设的项目,并符合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应给予重点支持和奖励。

  (四)坚持培大育强,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1.促进小微企业上规模。建立小微企业培育库,促进小微企业快速成长。形成一批成长较快、竞争力强的规模企业,不断扩大工业企业总体数量和质量。采取措施,积极鼓励和培育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2014-2017年,“个转企”年均10家以上。

  2.支持规上企业做大做强。选择一批规模大、成长性好的工业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支持,帮助其做大做强。突出集群发展,加快发展一批“专、精、特、新”重点骨干企业。

  3.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发挥资金、技术、品牌等优势,通过联合、兼并、重组、上市等方式,提升企业规模和资产能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产业内生能力

  1.加强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2014-2017年,新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30家。基本实现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2.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形成有利于企业快速成长的机制体制。到2017年,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0家,创新型企业超过20家,科技型企业超过300家。

  3.提高孵化器、加速器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2014-2017年,年均入孵企业达到15家以上,高新区孵化器争创国家级孵化器,同时加快实施加速器建设。

  4.鼓励企业实施商标战略、品牌战略和专利战略。专利申请量年均达到500件以上。专利授权量达到200件以上。同时,鼓励企业产品争创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安徽省名牌和安徽省著名商标。

  (二)完善区域投融资环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1.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引进有投资愿望的券商、投资机构对园区企业的风险投资,并建立规范的退出机制,促进园区成长性企业乘数发展。

  2.加强信贷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对高新区企业发展的支持,促进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的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项目等给予优惠利率贷款支持。积极稳妥地做好中小微企业“助保贷”工作,并帮助园区企业认真做好还贷应急周转金、“税融通”、科技创新券的申请工作。

  3.支持工业企业上市融资。建立企业上市资源后备库,对入库企业重点扶持;围绕优势产业,联合券商选拔优秀企业进行重点培养,辅导企业上市;与知名券商合作,通过项目推荐、配合调查、跟踪扶持等方式提供全程服务,促进企业融资;鼓励企业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通过挂牌、股权交易融资。对进入上市辅导期、正式挂牌上市或交易的企业分别给予奖励。到2017年,高新区新增上市公司1-2家、场外市场挂牌企业3-5家以上。

  (三)实施人才培养引进战略,提升企业人才素质

  1.大力培养高端人才。实施“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计划”,依托全市重点高校、科研机构为企业培养高端人才;按照“重大项目+人才培养”的模式,在高新区重大科技创新或产业化项目中提出人才培养要求。吸引归国留学生,为重点引进的留学生企业在办公场所、住房等方面提供保障。

  2.实施高新区人才计划。对引进的人才在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生活费补贴、创业场地、启动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鼓励企业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和引进国外智力项目。

  3.积极培养创业企业家。创新高新区商会、企业家联合会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区内企业家的长期、稳定和有效的沟通渠道,支持企业家加强合作;定期组织区内的企业家赴国外、国内发达地区考察,学习优秀企业的先进经验。

  4.加快培训产业实用型人才。鼓励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合作,为工业企业发展储备适用人才。加强对入驻培训机构的政策支持,引进部分国际知名培训机构。

  (四)营造产业配套环境,推进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

  1.加快产业功能区建设。围绕三大主导产业,推进高新区四个各具特色的产业功能区建设。即高端装备再制造功能区、新材料功能区、钢铁生产交易产业园功能区和科技新城功能区。加快主导产业集聚发展。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新区主干道路的建设和维护。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进一步加快实施园区蒸汽有效供应步伐。改善园区的环境治理,加快污水处理厂的扩建和改进,做好高新区水、电、气、通讯等设施容量的扩容。加强景观治理与绿化,建设涵盖绿地、公园、水体等的景观与绿化结构。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覆盖高新区的宽带主干网络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上网无线化、网络宽带化。

  3.完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与高技术产业配套的技术专利代理机构、鉴定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信息与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依托高新区内及周边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搭建若干服务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支撑平台。

  (五)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1.实行跟踪服务制。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做好项目引进、落地及后续跟踪服务。设立专门联络员,确保每个企业都有专门人员对口服务,加强对联络员的培训,实现企业服务工作的“全覆盖”。

  2.建立岗位问责制。明确各个岗位承担的责任和具体工作,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建立工作人员考评体系,坚持责任到人,加强工作人员考核和评估,按月、季度检查落实,定期通报考核结果,增强透明度,督促工作落实。对责任心不强、服务不到位、企业提出意见的,追究具体管办人的责任。

  3.提供一站式服务。设立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完善一站式服务窗口,建立便捷的“绿色通道”和带办、代办制度。实行登记注册一表制,会同有关部门,简化、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建立“一表制”审批平台,实行企业设立中所涉及的政府职能窗口“一套表式、一次告知、一门受理”的方法进行审批,提高审批效率。

  (六)加大财政扶持,提高支出效益

  为了确保高新区工业经济倍增行动计划的总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市工业倍增行动计划及相关的配套政策指引下,2014-2017年,高新区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工业发展。已制定出台的《马鞍山慈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奖励暂行办法》继续实施,促进工业经济倍增的相关奖励政策将与本计划同时印发。

  (七)强化组织领导,形成长效化机制

  成立由高新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高新区相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工业经济倍增行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高新区经贸局。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会议,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政策、重大事项和年度考核进行研究、协调、督办和推进。

  四、附则

  (一)各责任单位根据实际,研究制定本行动计划的实施细则。

  (二)本行动计划自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实施。

上一条:关于印发《马鞍山市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安全生产专项资金)
下一条:马鞍山慈湖高新区促进产业发展暂行规定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512-53660867
  • 传  真:+86-0512-5366086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5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